若虛書室舊石刻匾額
難度︰初⭐(註)
元朗的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開幕,文物徑古蹟主要集中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亦有述卿書室位於塘坊村、鄧族文物館(戰前警署)則在小山崗上。
黃泥墩村>禪師寺>公奄山>唐人新村>灰沙圍>塘坊村>屏山文物徑>抗戰英魂烈士塚>達德公所
上接 <<公奄山◈凌空疊石>>
由塘坊村輕鐵站北行到塘坊村,行約400米到達述卿書室:
述卿書室建於1874年,為兩進式建築,青磚牆身花崗石門框,正廳於1977年拆卸建為三層高丁屋,前廳則保存著精美細緻的屋脊裝飾、壁畫、木刻斗栱和簷板等等 (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述卿書室前廳
透過門框探視,後進已改建成三層高丁屋
精美細緻的壁畫、木刻斗栱和簷板
右
左邊斗栱
左
木門
柱下石雕
原路折返出村
。。。。。。
在塘劫村近屏廈路有一神壇,供奉土地公(村民稱之為社公,亦稱伯公、福德公等),祈求福澤,保佑平安,亦作為村落的界線。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建築,多不設神像,以石頭代表社公,規格較高的兩側會有「鑊耳」山牆。(此社壇不在文物徑之內)
除了這座社壇外,下文上璋圍亦有另一社壇。
馬路旁邊的社壇
。。。。。。
橫過屏廈路,已被眼前青磚屋的特別構建吸引,原來是清暑軒與毗鄰的覲廷書室:
前:清暑軒 ,後:覲廷書室
精美的灰塑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覲廷書室屋脊
精美的簷板、壁畫
門側香筒
前廳神位
正廳崇德堂
精美的扇門、漏窗
覲廷書室
精美的木雕扇門
。。。。。。
清暑軒毗鄰覲廷書室,樓高兩層,呈曲尺形,用作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除廂房和大廳外,更設有浴室和廚房等: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清暑軒
清暑軒
木刻
木刻
清暑軒庭園
漏窗
清暑軒上層
精美簷板、門窗
清暑軒
清暑軒
通往浴房
走廊外望庭院
浴房
走廊
廚房
灶頭
清暑軒
。。。。。。
若虛書室舊石刻匾額
。。。。。。
行數分鐘可到坑尾村公廁
。。。。。。
返回屏廈路,洪聖宮就在馬路旁邊:
洪聖宮建於1767年,重修於1866, 至1963年再大事修葺。廟宇聖宮為兩進式建築,以青磚建成,中有天井,結構簡樸。洪聖宮天井保留原來的開放式設計,是這所廟宇的最大特色︰
洪聖宮
洪聖宮
。。。。。。
洪聖宮隔鄰是維新堂若虛書室(不在文物徑之內)︰
維新堂
若虛書室
中庭
後廳
。。。。。。
繞過村後,再到村前,於坑頭與坑尾村之間是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兩祠前地豎立了舉人石碑
宗祠前地舉人石碑
鄧氏宗祠由屏山鄧族五世祖馮遜公(福建方伯 / 又稱閩侯)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宗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正前門兩旁設有鼓台,各有兩柱支撐屋頂,內柱為花崗石,外柱則為紅砂岩,屋內天井有紅砂岩甬道連接前進及中進,顯示曾有身居要職的族人︰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鄧氏宗祠
前院紅沙岩通道,顯示曾有族人身居要職
匾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
鄧氏宗祠隔鄰是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建於十六世紀初,為三進兩院式建築,結構和規模與毗鄰的鄧氏宗祠相若,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達德學校亦於1931至1961年間在此開辦,二公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愈喬二公祠
正門石額顯示曾重修於清光緒年間
中進
前進右側
後院望前進
後進回望
前院望前進
鄧氏宗祠後進外牆
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後進外牆
屋脊精美的鰲魚陶塑
。。。。。。
聖軒公家塾(不在文物徑之內))
愈喬二公祠隔鄰是聖軒公家塾︰
聖軒公家塾
門前寫上︰未經許可,不得擅進
愈喬二公祠外牆
側邊是聖軒公家塾外牆
兩者之間的走廊
。。。。。。
由坑尾村東向村路上山:
先到盛傳靈異事件的達德學校
達德學校
附近構築物
。。。。。。
折返右轉上山: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位,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戰前1900年建成。警務處於2001年遷離該址,建築物於2007年改建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及開放。
文物館是殖民地式建築,由三座建築物組成,主樓是一座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築物,屋頂設有瞭望台。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屋頂矗立兩座煙囪,另有單層獨立建築物。
筆者兒時聽父親說,屏山風水屬於蟹局,小山崗上興建警署,是「大石砸死蟹」的意思,會破壞水風,事實上英政府接收新界初時,建警署於小山崗上,用於監視山下屏山各村動靜。時至今日警署已改為文物館,聽取村民意見後,其旁邊單層獨立建築的屋頂,由原來紅色的瓦片髹上綠色,意謂紅色熟蟹轉回綠色生蟹。
開放時間︰
三月至九月
星期二至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十月至二月
星期二至日: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
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屏山鄧族文物館 (戰前屏山警署)
館內部份展品:
。。。。。
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
屏山文物展覽廳 (兩層高的附翼大樓)
附翼大樓及主樓瞭望台
文物館遠眺髻山
社區文物展覽廳 (單層獨立建築物),紅色瓦片已髹上綠色
展品
文物館遠眺仁敦岡書室屋脊
。。。。。。
原路折返下山到坑頭村︰
仁敦岡書室又名「燕翼堂」,仁敦岡書室原為兩進合院式建築,位於後方的兩層高附屬建築物於1950年代加建,屋脊和正立面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灰塑裝飾。書室於2009年10月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聖誕日及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仁敦岡書室
精美的簷板、對聯、壁壁畫
。。。。。。
由坑頭村行去西北方向的楊侯古廟︰
村屋隨影
精美灰塑
鑊耳屋古老大宅
有功名鄉仕才可興建鑊耳屋 @
村屋隨影
。。。。。。
楊侯古廟相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
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
。。。。。。
楊侯古廟與上璋圍之間有一口古井,據鄧氏族人相傳,這口井由坑頭村村民所建,在二百多年前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
六角古井
。。。。。。
上璋圍由居於坑頭村的鄧氏族人分支所建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上璋圍昔日四周原有青磚築砌的圍牆環繞,門樓及神廳位於中軸線上;圍牆外則有護河,只在南面圍牆正中建有圍門入口。如今護河被填平,門樓和神廳已重建,部分圍牆和圍內一些古屋依然屹立。
上璋圍
重建後的門樓
空心樹
。。。。。。
在上璋圍西面不遠處有一座神壇,供奉土地公(村民稱之為社公,亦稱伯公、福德公等),祈求福澤,保佑平安,亦作為村落的界線。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建築,多不設神像,以石頭代表社公,規格較高的兩側會有「鑊耳」山牆。
除了這座社壇外,上文塘坊村亦有另一社壇。
鑊耳社壇
上璋圍前的風水塘
。。。。。。
天水圍站方向前行: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已有超過六百年歷史。據鄧族父老相傳,聚星樓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對后海灣,興建聚星樓是用以擋北煞、鎮水災,而聚星樓與青山風水遙相配合,亦可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聚星樓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聚星樓以青磚砌成,呈六角形,高約13米。塔高三層,各層之間建有造型獨特的屋簷。上層供奉著魁星,據說是主宰功名的神祇。聚星樓正面各層均有吉祥刻字,由上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聖誕日及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背面
。。。。。。
聚星樓附近的烈士塚:
不具姓名的烈士塚(昔日抗英接收新界時犧牲的鄉民)
。。。。。。
由聚星樓沿聚星路繼續前行數分鐘,將會到達達德公所︰
達德公所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聚會和祭祀,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於1857年建成。1899年,新界鄉民以武裝行動抵抗英國接管,據說達德公所是鄉民議事的場所之一。達德公所於2013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達德公所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式建築,後於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於左右兩側各加建了慰寂祠和英勇祠。建築物主要以青磚建成,配以人字屋頂,牆基以花崗石建造。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聖誕日及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重修中的達德公所
路邊小蜜蜂
<<🚩新界(山徑及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