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門海峽
串螺角咀、響螺角、鵝頸咀--海岸 2014`*
市區閒遊大長征(太和>泰國寺>北大刀屻>古洞)`*
大埔頭瀘水廠
難度︰初⭐⭐(註)
行程︰18km/7hrs
行程︰18km/7hrs
一條由太和到古洞的長途線,除泰國寺後山的一小段之外,其餘包括橫切大刀屻都是修整的郊遊徑或鄉村小路,首段由太和經過石古壟薛家記念閣、泰國寺和大埔頭瀘水廠後到達林村;次段由林村村後的牛牯嶺行山徑上山北大刀屻,大刀屻有修整路下山到營盤到達粉錦公路;尾段橫過粉錦公路到蕉徑彭屋,村口有斷臂空心樹,雖然斷臂仍不其減樹形美態,沿著田野小徑到達龍潭觀音古廟後,漫步小路經長瀝到達麒麟山坳,此處有小巴可乘回程。
紅土海岸(鷹咀石)◈佛堂洲海岸
🌏奇形怪石︰鷹咀石(魚鷹石)、三角石窗鯊魚頭、大魚石
佛堂門與鯉魚門之間的藍塘海峽,本來的兩個小島:鐵篸洲與佛堂洲,已填海相連田下山與長山,兩島剩下的海岸線仍可綑遊,鐵篸洲海岸已不易綑,佛堂洲海岸更加難綑,其東面大廟灣海岸(紅土海岸)側較為容易。
調景嶺>鯉魚門◈天后宮奇石`*
拳頭大石
難度︰初⭐ (註)
鯉魚門地方雖小,却可消磨一整日時間,由安里西村開始沿著海邊漫步,經過漁村小屋與現代建築,當中眾多海鮮食市和數家自制中式餅店;昔日的海濱學校活化成創意館,館內有工作坊與展覽;海角小塔之後是馬環村,岸邊還可看見現時僅有的棚屋(除了大澳與下灣村);路盡是天后宮與協天宮,旁邊巨石都刻上四字詞,石下有兩樽古砲;穿過天后宮,海邊巨石半露水面,其中兩石是著名的鯉魚石,一似頭一似尾,在水面高度適中的時侯,會看見鯉魚躍出海面的畫面、細心觀看還會發覺另一巨石似拳頭;繼續前行是昔日的石礦場 (相關遊記︰魔鬼山堡壘、歌賦炮台、砵甸乍炮台◈鯉魚門石礦場)
由調景嶺步行到廣田邨不用半小時。
扒頭鼓海岸(扒頭豉>花瓶)`
大嶼山東端花瓶頂是一個半島,南岸已填海建成迪士尼樂園,北岸一半是人工堤岸,剩餘的天然海岸,可分兩段綑遊,扒頭鼓至草灣一段最難,草灣至倒扣灣一段較易。
由迪士尼出發,由幻想道行去海邊,已是扒頭鼓南灣,與北岸灣相隔狹長的岬咀,穿越樹林到北灣,北灣岩石上置有佛山輪海難悼念碑,走過沙灘後,一連串的高崖海溝須要面對,筆者覺得比之圓角海岸更加困難,包括高崖直降至海中(水深及大腿)、飛躍海溝、懸空橫跨直隙等等。
扒頭鼓岬咀遊記︰縱走花瓶頂、扒頭鼓岬咀◈ 佛山輪悼念碑
圓角海岸遊記︰圓角海岸 (南丫島綑邊)
花瓶海岸、五鼓嶺海岸(花坪>草灣>3個轉>新舖咀>拐石>倒扣灣)`
二轉鎮流碑
五鼓嶺是大嶺山之最北端,海岸線可以綑行而不用濕腳,其東南面是花瓶海岸︰大轉、二轉和三轉、草灣再到花瓶,這段海岸線除了在三轉及草灣與花瓶之間的高崖海溝險位之外,其餘部份較扒頭鼓海岸容易。在汲水門大橋旁邊護土牆有路通往大轉及二轉,因此常有釣魚郎出現,而汲水門鎮流碑其中一支在二轉可以找到。
相關遊記︰扒頭鼓海岸(扒頭豉>花瓶)
水城劍閣 (鹿頸山海岸)`*
🌏奇形怪石︰長毛狗、跳板、帶帽的人頭、劏人石、四窿伸手岩
水口灣與籮箕灣東南方向的半島是鹿頸山,鹿頸山海岸線大約只有五公里,六小時可綑遊一圈返回起點,南岸有一袋形小內灣,隱藏於削直岩崖之中,小灣長廿米,袋口闊六米,最闊處八米,海浪捲入灣內每每洶湧澎湃,小灣隔絕於外有如水城;水城三面直崖,崖壁高廿米,稜柱狀有高有低,樹林蓋頂,有如劍閣,如此海岸奇景,稱之水城劍閣。
鹿頸山海岸,須於低潮時綑遊,首先有利於水口泥灘行進;其後是闖關水城劍閣之必要條件,進入水城靜候浪退一刻,於劍閣底下沿邊險行;其後闖關劍閣,通過劍閣有兩途徑,一是攀爬劍崖中之斜隙,二是攀牆避開劍崖。
海岸線尾段還有四窿伸手岩,遊者往往爭先恐後大顯身手,示範各種頭、手、腳配搭的不同穿岩動作。
注意水城劍閣難度極高,須懂水性及有經驗者帶領方可成行。
纜車徑>山頂消防局>瀑布灣`
難度︰初⭐(註)
行程︰13km/6hrs
行程︰13km/6hrs
一條由金鐘行去瀑布灣的路線,路徑一半是市區幽靜小徑,另一半是奇力山下港島徑,距離雖然超過十公里,也不用急步完成。
金鐘站下車,穿過香港公園避開車路,接到纜車徑梯級上山,梅道纜車站後轉入漆咸徑,漆咸徑支路建有香港特色的山頭小神廟,賞後折返至白加道,路旁碑誌是1897年的Victoria Hospital for Women and Children,行醫院徑接上山頂道路,途經山頂消防局,那裡停泊著全港最小的消防車,隨後由貝璐道下山,二千多米後橫過薑花澗,薑花澗澗床廣闊,瀑流優美,可作停留小休,隨後轉入港島徑引水道,環山而行遠望石排灣,離開引水道下山到華富邨抵達瀑布灣,灣口兩旁岬角拱護,灣內岩崖長瀑,瀑下大潭沙灘,此景便是昔日「鰲洋甘瀑」。
飛龍石澗 (顛鳳石澗) 左支`*
飛龍崖瀑
飛龍石澗自雞公山流向榕樹澳,自海拔170多米分源位以下,連串高崖石壁,石壁時左時右,崖中如絲帶般澗流曲折轉向,有若龍蟠,故名飛龍石澗,又名顛鳳石澗;其右側相隔一脊的石澗名飛鳳或稱狂龍,兩澗名稱剛好一對︰「飛龍飛鳳」或「顛鳳狂龍」。
相關遊記︰飛鳳石澗
海拔170多米分源,右源為主源,今遊左支至馬夾崙雙峰之間。
隱龍石澗(左澗◈右澗)`*
「飛花瀑」崖
隱龍石澗自雞公山西側流入企嶺下海,故又名雞企坑,此澗自海拔40多米荒蕪耕地分兩源,右為主澗,源頭再分三支;左源長度不遜於主源,兩源各有特色。
隱龍左澗︰石坑窄小,藏於林中,自海拔50多米(再分左支)起,連串石坑流瀑,唯下半段坑道更窄,莽林更盛。
隱龍石澗(右源):分源後即轉彎上溯,不久見圓形深潭,潭後高崖十數米,分兩層,上層飛瀑(豐水時)稱若「飛花」,飛花瀑後石坡坑道沖蝕得層層潭池,末段再分三源至橫山徑,今由左支出澗。
煎魚灣 普濟禪院遺址`
難度︰初⭐⭐(註)
行程︰6km/2hrs
舊日漁護署網站介紹鳳凰徑第七段,也有提及的普濟禪院,建於清光緒29年,崩塌已久,長滿荊蔓(介紹已不存在),位置在煎魚灣灣畔北角;今天綑遊雞翼角、青林角,正好順道一探,補充位置資料在象鼻崖前30米,沙灘邊穿荊棘叢林約十米可到達,遺址可見斷裂石柱門聯、多條石方柱、石砌矮牆、地基與及破爛缸瓦。
極西之地雞翼角◈雞公山青林角`*
雞公山人面崖(面向大海感覺自由無束,面露喜悅笑容)
香港極西之地是雞翼角小島,極低潮時會露出連島沙堤接連煎魚灣,潮汐0.8米也不會全露沙堤,僅僅可以涉水而行,還要計及綑遊雞翼角所須時間,回程時不可漲潮,否則須在小島過夜,還有一點須要注意,連島沙堤滿布蠔殼石頭,若於水下難以看到,易失平行。
另一極東之地大浪咀(不計外島東平洲):長咀◈極東之地--大浪咀
遊雞翼角後,順時針綑岸雞公山海岸經青林角返回二澳,雞翼角須要攀登如「水城劍閣」的直崖窄隙,其後攀降跨縫至海邊;雞公山西岸則要攀人面崖斜坡,險走懸崖頂,橫行企壁,最後下降海邊水中,完成西岸險行。
相關遊記︰水城劍閣 (鹿頸山海岸)
過青林角至紅樹林,初段走於紅樹林邊緣,隨後應在山邊覓尋出路,切記不可走進泥沼之中,否則雙腳難以自拔,別人難以救援,若然時值潮水大漲,意外不免發生。
時日潮汐低位0.8m @ 12:55
🌏奇形怪石︰人面崖
鈄炮頂犀牛(雄鷹)◈舂坎山魔爪`
雄鷹石(赤柱犀牛)
🌏奇形怪石︰公仔石、兩小無猜、人頭石、犀牛石、雄鷹石、甲蟲獨角仙、魔爪石、幽靈石、平行石、鰻魚石、烏賊石、大象石、巨狗石
港島南區赤柱半島山上多裸露巨岩,於斜炮頂東面山坡上,不同高度都有石景可賞,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犀牛石,犀牛石位於海拔100米左右高度,右側看巨石似犀牛、左側仰望似雄鷹、正面仰望又似甲蟲獨角仙,可謂百變石;除此之外,山上還有多塊企直巨塊一起看似石城,城上有「兩小無猜」、山徑途中亦有「公仔石」迎面招手。
吊手岩南坑◈北脊*
南坑崖壁
馬鞍山、牛押山與吊手岩環抱的一支溪流,稱西馬肚坑,源出多頭,主源自馬鞍山峰,源頭坑谷內有百尺樹根崖,稱燈籠瀑(相關遊記︰燈籠瀑(西馬肚坑)◈黄金壁(吊手岩)),再往下數是西馬肚左坑(相關遊記︰西馬肚坑◈三角石河◈靈象之迷)、吊手岩南坑、西馬肚右坑與下吊手岩南坑。
吊手岩南坑始於西馬肚坑平流盡頭,攀升300多米後至吊手岩與牛押山之間的坳位,中段位置是一幅百尺斜崖,有緩斜有急直,可從石隙凸石中尋找路徑上攀至頂。
吊手岩西北山勢大可分為兩截,雁谷迷徑以上是陡峭石崖,以下是山林地帶,當中又有一谷一峽,谷內是雁恆石澗(相關遊記︰雁恆左澗 靈猿左臂 金毛狗峽 石壘峽),峽中是折雁坑(相關遊記︰折雁坑、折雁峽◈官坑脊西支),折雁峽左側是今次行程的吊手岩北脊,另外峽與谷之間的山脊是黃金壁脊(石壘脊◈雁谷迷徑◈黄金壁脊◈馬尾脊),兩脊處於陡峭石崖之上,都有很多攀登岩石位置,論難度,黃金壁脊遠遠不及吊手岩北脊,新手不宜獨自前往。
左龍石澗◈卧龍石澗絕龍谷`*
黃龍諸澗源頭澗谷之懾人氣勢,除黃龍主澗的三龍峽外,要數卧龍石澗的絕龍谷,三龍峽深長而窄,兩旁崖壁高聳對峙,左右兩龍爭珠,前方龍尾瀑封關,如坐井底求助無援;絕龍谷橫闊而大,右邊一列企崖橫跨三澗:龍顎、懸龍及卧龍,企崖之上有盤龍棧道貫穿龍顎上瀑與懸龍壁塔。
一次過暢遊兩大峽谷,可由三龍峽攀上左龍石澗,經盤龍棧道至絕龍谷,今日行程焦點左龍磨刀壁與卧龍絕龍谷,龍顎上瀑與懸龍壁塔另有遊記:卧龍石澗◈懸龍塔◈盤龍棧道◈龍顎上瀑◈左龍壁。
卧龍石澗是三大險澗之一,另兩澗為鳳壁石澗與東馬肚坑,相關遊記︰
柏架山將軍石、大肚鬼與和尚`*
將軍石正面
難度︰初⭐⭐(註)
行程︰8km/4hrs
行程︰8km/4hrs
🌏奇形怪石︰淘氣的臉兒、大肚鬼/苦思的和尚、柏架將軍石
柏架山地標有兩個雷達站,還有一塊將軍石,數將軍香港有三個,柏架將軍與大澳將軍同樣著名,更勝短咀將軍;柏架將軍較近市區且有大路下山,大澳將軍維肖維妙,故事有趣,短咀將軍側只能在海上看,較為遜色。
將軍遊記:
由柏架山北面引水道上山,面向將軍石攀升,眼見將軍石只是一大一小的疊石,如何像將軍呢?直至攀上其後,才知將軍面向山上明珠。將軍腳下也有奇石,背著將軍是大肚鬼,面向將軍是和尚,是否將軍壓鬼變和尚呢?
繼年初爐峰賞煙花,今晚明珠賞圓月,奈何香港無處不見人。
相關遊記︰紅香爐峰(賞煙花)>金督馳馬徑>大坑
茶果嶺村◈天后宮`*
懷舊冰室
難度︰初⭐ (註)
茶果嶺是九龍四山之一,其餘三山包括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四山是昔日開採石礦的地點,現時茶果嶺和鯉魚門仍可看到被開採後的露天礦場遺址。
茶果嶺村的天后宮除了用作參拜天后之外,還是四山公所,處理四山之事宜,天后宮特色是採用麻石建造外牆,宮外大樹下土地公有兩風水巨石,形如睪丸,故稱卵石,傳聞不孕善信只要 摸拜卵石後,求子得子。
茶果嶺村內有懷舊冰室,冰室內還掛著八、九十年代的日曆鐵牌與陳舊的明星合照、舊木枱 木櫈,供應玻璃樽裝可口可樂,仿如返回童年一樣,穿過屋巷到村後山上露天礦場,會見一個古墳(相關遊記︰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古墓)。
紫潭7號石澗`*
紫羅蘭山東側山澗流入大潭中水塘,支流繁多,以其澗口編號為名,如紫潭石澗7號及11號。連遊兩澗,於衛徑右轉引水道,第二個澗口下降紫潭7號澗,入口已是急斜落差石峽,峽中坑底填滿石礫,坑右是石壁,稍緩處行亂石澗床,隨後是高峽深坑,不能直降,旁邊山路繞道降至高瀑淺潭;尾段谷口漸闊且見墨綠水塘,十數分鐘後至水塘底。
紫潭11号石澗`*
有如千層糕
大潭中水塘西端深藏兩谷,較南者是紫潭6、7號澗,較北者為8、9、10、11號澗,其中11號澗澗勢多變,石峽坑槽見奇。由塘邊山路綑至澗口,見山崖斜壁,曲折雙瀑合一斜入碧綠大潭,見其幽雅;過8、9號分源位置,來到紫蘭峽,卻有另一險峻壓迫之感,先攀斜崖至半邊壁頂,崖頂以一小窩潭作為緩衝,再過10號澗分源, 輾轉來到凸肚石峽,隨後險攀深坑石壆,過後石峽再變如切割石槽,石槽澗道平面如板,就像雙鹿石澗的奔槽瀑,此時已在引水道底下,以千層蛋糕崖壁完結11號澗下段。
王母石澗......一條龍`*
「一條龍」之由來
王母石澗源起燕岩頂之西南,是大城石澗其中一支右源,因其東北有王母點兵穴(山澗叢集:源起王母點兵西南),故名。海拔480米以下至大城石澗的一段是岩崖澗床,一連串崖壁飛流急湍直下百二米,遠看如龍躍之勢,故又名一條龍。這條長龍飛流大至可分三段,每段細分亦各有瀑潭,首瀑段「斜」、次瀑段「仰」、尾瀑段「偃」。
大城北坑(北源)`*
雙流合一
大城石澗水量充沛,分支眾多,各自獨立為澗,其主源亦分作兩名,甚為少有,以肥佬麥為界,下段稱作大城石澗,上段名為大城北坑(北源)。北坑首段至西南坑為一般澗途,隨後連環石坡瀑流,稍緩後踏大石走廊,百多米後再現十潭十瀑美譽的短瀑淺潭交疊區,雖在中午時侯,仍覺澗內陰森,此澗特色也,尾聲澗右踏草坡接麥徑離去。
蓮花石澗(九大石澗)`*
蟠龍飛瀑之下瀑
蓮花石澗被喻為新九大石澗之一,澗途極長,自蓮花山以西山谷至大欖水塘吉慶橋,足有三千多米,分上下兩段:上段是田夫仔彎曲平流原始地帶,一般不遊;下段止於元荃古道C6111以下的幡龍飛瀑,也有千多米長,全澗精華集中在蓮花走廊(起始紅蓮絕壁,走過彩瀑紅蓮,止於蓮台飛渡)與澗末的蟠龍飛瀑,蓮花走廊之後皆為頗長的谷林陰森河道,石滑難行,或須於澗道旁邊草莽穿梭,山友美其名為幽谷仙蓮,喜歡幽谷者或許讚美。注意澗道雖然平緩,但常有深潭河道阻路,澗末又須橫渡飛瀑,腳下高崖百呎,並不屬於易行路線。
屏嘉石澗◈石板潭(嘉龍潭)◈連環壺穴`*
石板潭(嘉龍潭)連環壺穴
石板潭位於屏嘉石澗,石澗上源雙分,左自黃嶺,右自屏風山,因此由分源位置開始,左源稱之黃嘉石澗,右源稱為屏喜石澗。
石板潭上石坡有四個連環壺穴, 既大且深,可藏身軀,壺穴之大相信只有花籃坑的花籃壺穴可比(相關遊記︰花籃坑),大壺穴之上還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細壺穴。要賞壺穴除可溯澗而上之外,還可由衛徑W137之後的漁護署管理站下行山徑到達。
大潭水壩>雙潭石澗>山谷鏖兵`*
雙潭石澗
大潭水塘位於柏架山以南,主要分為兩層依山勢而建,共有四個水塘,上層是上水塘及副水塘、下層是中水塘及篤水塘。連接上、下兩層的是一條天然澗道,稱作雙潭石澗,此澗寬闊開揚,岩板澗床坡度不大,如非雨後,流水一般,可不用濕腳上落。
由於溯行雙潭石澗所用時間不多,入澗之前可先到大潭篤村漫步,觀賞路盡的法定古蹟: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溯遊後也可經黃泥涌峽回程,觀看香港保衛戰時的機槍堡、附近的日軍洞及廢屋「適苑」。
饒宗頤文化館>琵琶山>李鄭屋古墓`*
石梨貝濾水廠
難度︰初⭐(註)
行程︰6km/3hrs
市區閒遊,先到饒宗頤文化館,再到李鄭屋古墓,兩地相隔荔枝角,如不想走市區馬路,可上山穿過石梨貝濾水廠,經琵琶山出蘇屋邨,欣賞文化古蹟之餘,還可舒展筋骨。除琵琶山的一段下山路較難行外,其餘都是行人路或郊遊徑。
筆者年幼時常常聽聞李鄭屋古墓,一直未有計劃參觀,隨時間而漸漸忘記,想不到今天回程經過東京街見到,因此順道參觀。還有很多著名地點都是筆者行山時,習慣四處去的關係而偶然遇上的,否則已拋諸腦後,例如龍華酒店 (山尾廢村◈黃竹洋◈龍華酒店)、道風山聖地(道風山叢林◈排頭坑冲溝)等等。
大城石澗 (九大石澗)`*
🌏奇形怪石︰大鳥石
大城石澗被喻為新、舊九大石澗之首,也是帽山五澗之一,其餘四澗為大圓石澗、大曹石澗、燕岩溪與梧桐石澗。大城石澗可分三段︰首段由水塘灰橋至龍泉谷,澗勢平緩,澗容寬廣,大石澗床,豐水潭池;次段由龍泉谷起至肥佬麥,澗勢躍起,石坡急流,激流底下不乏大潭,四大名潭皆以花卉為名,分別是杜鵑、楓葉、牡丹及吊鐘,其中一段澗途纍纍巨石,稱為巨石廊,巨石之中又有一石如大鳥,故名大鳥石;末段左右分源,主源另稱大城北坑*,左源稱為大城西南坑。
梧桐石澗`
散髮瀑
梧桐石澗是新九大石澗之一,也是帽山五澗的一員,此澗短短澗途,卻有數個獨當一面的瀑布,瀑流多姿,有十數米高的長瀑(主瀑)、瀑絲如散髮的散髮瀑、瀑型像馬尾的馬尾瀑(中瀑),瀑下深潭仰望如站井底下的井底瀑、棄主徑入小路的白蛇瀑或稱彩虹瀑、上源名穴玉女登樓的玉女瀑和澗末的龍鬚瀑。
梧桐石澗有主要山徑由萬德苑貫通至大帽山山頂的麥理浩徑,因此是眾多名澗之中較易賞瀑的一條,但因澗勢落差極大,卻不能涉足澗道之中,感受溯澗之樂。
鳳彌石澗◈彌東坑`*
彌東主瀑
東涌灣匯集三大澗流,分別是黃龍坑、東涌河與鳳凰彌勒夾谷水源。
黃龍坑相關遊記:
東涌河相關遊:
鳳凰彌勒夾谷水源相關遊記:
今遊鳳凰彌勒夾谷︰
鳳彌石澗: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夾谷的一條大澗,東北向流入東涌灣,可由石門甲道盡頭水壩入澗,初段平緩水豐,澗途三份二至鳳彌主瀑,是高崖瀑布,瀑分兩層,下層瀑左為階級狀崖壁,但向下傾斜,增加攀爬難度。
彌東坑:為鳳彌石澗右支,自彌勒山山頂流入鳳彌石澗,郊遊徑以下一段可遊,入口是林下石坡,頗為隱蔽,攀升數十米後見彌東主瀑,與鳳彌主瀑頗為相似,同樣是高崖瀑布,也分兩層,岩面也呈傾斜級狀,崖左上攀至頂。
彌深石澗◈昂深石澗`*
千層瀑
🌏奇形怪石︰蓮花石
深屈灣水源雙分,左自昂坪,稱昂深石澗,為新九大石澗,是九大難度最高的一條;右自獅子頭山,稱獅子頭坑;兩流合一之後,自蓮花山西出一流,為蓮深左澗;合一之前,蓮花山西向兩流,為蓮深中澗與蓮深右澗。
相關遊記:
今遊昂深石澗左右源:
彌深石澗:自彌勒山西向流入昂深石澗,是後者左源,由分源位至彌勒山郊遊徑澗距千多米,攀升300米,除初段坡度較緩外,澗途多處須攀崖險行棧道,亦多高崖瀑布跌潭,尾瀑為千仞崖飛瀑。
昂深石澗:即右源,自分源位至靈塔出澗位,澗距500多米,攀升250米,相對彌深石澗,陡峭得多,如此陡峭,必有高崖,此崖稱作千層瀑,崖瀑高近百米,遠看多層崖瀑流水自天上降,千層瀑不是直崖瀑布,不像梧桐石澗主瀑(長瀑)般的直瀉,而是拐彎轉向的層層疊流疊潭;除此精彩之外,澗末尾瀑為逆掩瀑,壁中裂隙傾側成瀑,瀑左崖壁級級凹凸,同樣精彩;千層瀑之前有魔窟潭,但不知何意。
梧桐石澗長瀑:梧桐石澗
市區閒遊 (沈雲山、平山、斧山)*
九龍市區沿山邊而建,當中不少山頭已掩沒於高樓大廈之中,其中龍山與鱷魚山已成為樂華邨及康利苑,無蹟可尋;但亦有九龍市區山頭仍然可登上,如佐敦谷的沈雲山與平山、牛池灣公園側邊的斧山,此類小山不會太高,可以連遊優閒半天出出汗。
其他市區閒遊路線:
9.茶果嶺村◈天后宮
青大石澗(四疊潭)◈雙清溪`*
杯渡二谷 (月牙谷、青松紅壑)◈方包石`*
青松紅壑
🌏奇形怪石︰元陰石、方包石
青山一帶黃沙禿地,多有大大小小的沖蝕溝谷,其中以圓頭山(靈渡山)以北的靈虛谷、大石墜谷與青山(杯渡山)西北的月牙谷、青松紅壑,最為特色,四谷合稱杯靈四谷。
月牙谷由五渡水西南方向上山,遠看沖蝕溝谷形似彎月,故名月牙谷;再由月牙谷西行,遠處山頂黃沙紅土凹陷處是青松紅壑,谷內青松處處,谷壁透紅,故名青松紅壑。
繼續西行, 翻越山嶺到達大冷溪上源,上溯不久見一大石有如方包被切四份,稱之方包石。欣賞完畢,可西行經花朗古道出北朗乘車離去。
桃坑峒南坑右源、大欖地龍、圓墩北坑左源`*
圓墩北坑左源飛瀑
大欖天后廟上山至雷達站,登上桃坑峒南脊,海拔120米棄主徑橫移溪谷後上攀玩石,返回主徑登上海拔220米有石可賞、也有海景可看;下降桃坑峒南坑右源,尾段穿梭巨石。
由桃坑峒南坑到大欖水塘,須穿兩條地龍,一長一短;行人路盡頭是圓墩北坑,橫渡急流溯上北坑,未幾已到分源位置,行左源賞飛瀑,瀑頂返回行人路。
深井>深井沉澱塘>圓墩古村(民安隊圓墩營)`*
深井沉澱塘
難度︰初⭐⭐(註)
行程︰3.5km/1.5hrs
青龍頭對上200米山腰原是圓墩村,現時村民已遷至山下,古村遺址現為博物館及民安隊訓練營,遺址仍保留著一排古老石屋,風水塘及大片草地;要到圓墩,一般會由青龍頭行石屎路到沉澱塘,再行圓墩郊遊徑到達,若嫌石屎路悶途,可由深井行村路上山到沉澱塘,再行捷徑到達。
猴塘溪◈嶂上>鯽魚湖`*
猴塘或稱扇子潭
猴塘溪,石屋山以東,出高塘口大灘,澗分三段,海下路以下為下段,溪水被大壩所截,溪口水源被污;中段由大壩至嶂上郊遊徑C5202,溪闊開揚,多口深潭,石坡瀑流豐沛,折向南流處是一口又深又大的水潭,稱猴塘或扇子潭,潭後是闊大石坡,百米後中段完,可至嶂上郊遊徑C5202附近;上段溪流至黃竹塱平流止。
羗山郊遊徑>龍仔悟園>大澳`
龍仔悟園九曲橋
難度︰初⭐⭐(註)
行程︰7km/3.5hrs
大嶼山西部半島(大澳、石壁以西),遊之不易,由東至西平均七、八公里,卻只有東面車路的四個出入口,分別是石壁、𦍑山道鳳徑、大澳道𦍑山郊遊徑及大澳,因此來回路程常有十多、二十公里,不過山路是修整的山徑,不會難行,加上去程或回程可選沿岸的引水道或經二澳的平路,由早到夜總可完成旅程。山上除可遠眺海景還可順道「參觀」慈興寺飛龍、遠望悟園蓮花池九曲橋。
金山頂◈長坑村◈嶺南之風*
難度︰初⭐⭐(註)
行程︰6km/4.5hrs
金山主脊南北走向,左側陡峭,山下是葵涌;右側平緩, 丘陵散落不同方向,因而造就了四個小水塘,分別是石梨貝水塘、九龍水塘、九龍副水塘及九龍接收水塘;北接孖指徑;南脈山上是華景山莊,有一條很長的山溪由頂流至蝴蝶谷,村落依溪而建故名長坑村。
荔枝角公園面積相當大,其中位於美孚新邨以南位置是「嶺南之風」,設計建築成嶺南亭台樓閣的景色,公園介紹有十景:1.有鳳來儀 2.群星邀月 3.橋廊畫舫 4.月起薰來 5.觀雲遂月 6.奕亭殘局 7.溪流影月 8.北門茵綠 9.健康去屣 10.泰然自若,是半天閒遊的好去處。
下城門水塘看孖橋◈孖指徑探索機槍堡*
元荃古道石龍拱山峰、清快塘雙仙角白樓
還記得中學年代,經常由元朗大棠或屯門出發到荃灣,當時年少無知,無地圖更加無手機,也不會遇到任何行山人士,膽粗粗兩個𡃁仔買條生命麵包、一支2公升可樂就出發,未行到一半路程就死死吓,又不知身在何處,還有多少路程?只知道走出水泥路,望見海景,沿著山坡徐徐斜走下山,不久即可到達荃灣。現在查看這段路應該是石龍拱峰下的一段元荃古道,可惜此段路徑已非古道模樣,與屋邨公園路徑無異!
看過猴王石後,棄「公園路」轉上石龍拱山峰,感受自然山徑的樂趣,下山到蓮花山公立學校,學校已荒置,旁邊仍有完好的水泥滑梯;接上麥徑,途中轉向下山經清快塘到深井,清快塘在半山中自成一角,大片濕地草被、蓮花池;到達深井後加遊雙仙角白樓。
白樓現時是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原為霍米園,於1930年代初由印度商人(現稱生力啤酒廠)興建的別墅,評為三級歴史建築。
白芒村奧運徑、老虎頭郊遊徑`
大嶼山東北部最高點465米,名老虎頭,因其山峰東向對下70米處平展伸出,形似老虎頭;要觀賞這個虎頭並不困難,有郊遊徑可以到達,可是郊遊徑到虎頭終止,其後急降下山到愉景灣的路途較為困難吃力,或可選擇下走榴花峒經二白坳,再到愉景灣;老虎頭郊遊徑起點在亞婆塱,是奧運徑的中途,北向經白芒鄉出東涌,南向經白銀鄉到梅窩@。
二白坳路線︰
奧運徑其實就是自然歴史徑,其中景點白芒村有裂開的大石名試劍石、保持完好的麻石更樓、紅磚建造的垃圾焚化爐;由大蠔灣轉上山路出東涌,途中會見到一個大鐵牌寫著奧運林,可是除了三個字,甚麼也沒有。
大水坑聖母神樂院 (愉景灣>銀礦灣)
行程︰7km/2.5hrs
愉景灣出銀礦灣,首先經過千多米長的海灣村路小徑,當中包括稔樹灣、長沙欄,途中有一間中西合璧的天后聖母;其後轉向西行上山大水坑,這裡除了村屋外,還有神樂院建築群,過後徐徐上山至小崗上的涼亭,小休遠眺海景後一路下山到銀礦灣。
錦田文物古蹟◈巨榕樹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