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門石澗 (歌連臣山)`*

主崖

歌連臣山昔日叫作風門山,其東南山谷的一支石澗因此名風門石澗,該澗匯合馬塘坳坑及砵浪坑流出大浪灣,澗分兩段,以引水道為界,下段以崖坡為主,上段雖藏於林內,仍常有微風輕送,不知是否與風門山之名有關,起初是陡斜石河,其後走疏林出東北山脊。

相關遊記︰

由大浪灣村入澗是樹林中的平流段,不久出林已是連串不斷的岩崖斜坡,雖有百米之高,但不削直,且有級狀石脊在旁,不須險攀;崖壁斜走有200米之長,細分可有六層,主崖在第二層,崖下水潭,崖頂接天;第四層頂築有人工池,此頂最平闊,遠眺整個大浪灣村。

歌連臣山>猛鬼橋>峰華邨`*

民間稱作猛鬼橋的英式高架古橋

難度︰初⭐⭐()
行程︰3km/1.5hr

歌連臣山南面接連雲枕山及打爛埕頂山,著名靚景郊遊路線龍脊走在後兩者山脊之上,其後郊遊徑繞道歌連臣山西南山腰出大潭峽;如不繞道,也可由龍脊直上雲枕山,再到歌連臣山山頂,此處也可返回大潭峽或馬塘坳。

大潭峽返回市區,經常穿過墳場到柴灣,也可加遊英式古橋(猛鬼橋)到峰華邨。


獨木舟Kayak -- 海下灣海岸公園 (短片:海底)`*

獅鬃水母

海下灣海岸公園位於海下灣,海上界線以連接嚮螺角與棺材角尖端的直線為限, 並穿越銀洲和磨洲的北端;陸地的界線由沿海岸的高潮線劃定。公園內有四個主要珊瑚群落,分別位於磨洲西岸、響螺角南內灣、串螺角北面及碼頭以北,除磨洲珊瑚群落區外,其餘三個都是禁止機動船隻進入避免傷及潛水人士及珊瑚。 

今次獨木舟(Kayak)旅程只在串螺角北珊瑚群落區短暫停留及於三抱石(非珊瑚群落區)浮潛。

生物︰石剎婆(孟加拉豆娘魚)、獅鬃水母、咬手仔(短頭跳岩鳚)、黑沙鱲、鶴針(無鱗煙管魚)、雞泡魚(四齒魨)、尾斑鈍鰕虎魚

布袋澳內灣

布袋澳位於清水灣半島,三面環山,只有北面一長而窄的清水灣出口,形以布袋,故名,西面是田下山,東、南兩面是清水灣鄉村俱樂部。內灣水流緩慢,淤泥堆積,為一泥灘。

布袋澳

深圳 梧桐山(郊遊線)`*

梧桐山高944米,東臨南海大鵬灣,西鄰深圳水庫,南椄香港紅花嶺,與香港山脈相連。梧桐山自西向東漸次崛起,分布著三大主峰:小梧桐、豆腐頭、大梧桐,史稱「三峰秀拔」。「梧嶺天池」譽為明清「新安八景」之一,如今「梧桐煙雲」是「深圳八景」之列。據介紹有「十里杜鵑」、「梧桐茶海」等花海景象。
要登梧桐山,除可跟官方已開發步道外,還有多條崎嶇山徑及溪流可達山巔。今次行程倉卒,沒有預備任何資料,只好跟隨步道而行,一登「鵬城第一峰」。回家後整理照片,竟然發覺一雲霧照片似曾見過,原來是「梧桐煙雲」的介紹照片,可見此景所言非虛,值得一遊!

梅窩>白富田>南山`*


難度︰初⭐⭐()
行程︰6.5km/2hrs

梅窩碼頭去大東山,一般會由麻布村行南山古道接鳳凰徑第二段,如想避開市中心,直出行山徑看海景,也可由梅窩碼頭路上山行鳳凰徑第十二段,先繞著海岸二、三十米高橫行,再轉向緩斜上山,此段遠望海景,由北至南包括萬角咀、喜靈洲、芝麻灣,一一盡在眼簾;繼而是白富田林蔭段,途中設有燒烤場,至山頂是開揚景觀,留意L130位置須要右轉下山到嶼南道接回鳳凰徑第二段到大東山。

雙龍石澗(上段)`*

龍尾朝天

大東、二東山水系,無不以"龍"為澗名,北面有東涌五龍:黃龍(主源)、東龍、臥龍、藏龍、北龍和其他黃龍支源(也以龍為澗名);東面有梅窩五龍:蓮龍、潛龍、蒼龍、銀龍、龍尾; 西面有西龍、降龍、龍躍;南面有雙龍、青龍、南龍。除南面三龍各自獨立外,其餘各龍皆是匯流於一主源後才出大海。

南面青龍與雙龍被稱為「嶼南雙璧」,而其各自上源尾段也巧稱為「龍尾」:前者為「青龍擺尾」,後者為「龍尾朝天」。今次探遊雙龍石澗(源起二東山和蓮花山流向貝澳)上源(南嶼郊遊徑至鳳凰徑一段),正如前述,崖壁處處,尾段流瀑從數十米高坑壁彎彎傾注而下,從壁底仰望仿似「龍尾朝天」。

相關遊記:雙龍下源

婆髻山北脊 (雙東坳>大蠔灣)`*

婆髻山北脊

難度︰初⭐⭐()
行程︰12km/2.5hrs

雙東坳西連二東山,北接蓮花山,兩個方向確是郊遊賞景好選擇,但若遇上強風濃霧,又不想回程歸家,也可走北線從蓮花山起經三山台、鴨腳瀝徐徐下降,此段路程高度或許仍在濃霧之中,沒有景觀可言,隨後由牛牯膊起急降至婆髻山,濃霧漸散可遠眺東涌,轉向婆髻北脊繼續下走到大蠔灣,此段海景更加遠至屯門青山、大欖涌一帶,順道可遊白芒村更樓、試劍石,最後乘車返回東涌。

河背坑、鱷魚朝天*

遇見物種:縱條銀鱗蛛、變色樹蜥/雞冠蛇、曉褐蜻、刺葵

河背水塘建於一鍋形山谷內,山谷只有北面一個出口,出口建有一條百多米的水壩用以截流儲水。山谷南面山嶺後方是田夫仔、上塘和白石橋 ; 北面是八鄉河背、長莆等。而河背坑是一條由南面山嶺流向水塘,再從水壩向北而下的溪流,坑道可分為三段: 下游段是防洪渠至引水道,入口是一塊濕滑巨型烏黑崖壁,高20~30米;中游段是引水道至水壩,也是崖壁坑道,崖壁並不傾斜,也不濕滑,連綿不斷約長200米緩緩攀升,流水伴隨於旁奔流,此段為精華所在,崖頂之後進入平流區,宜在有機農埸離澗;上游段是水塘南面山嶺集多條分支流水於一主源再流向水塘,形以葵扇,樹木茂密遮天蔽日。

"鱷魚朝天"據香港郊野活動聯會重新整理的《香港群山譜》所指的地點是在蓮花山白石橋測量柱以北約450米的山峰,高540~560米,山峰稍下建有一山火瞭望台,至於為何稱之鱷魚朝天,網上有多個版本,在此不作考究。

河背水塘中游段

海防博物館*

魚雷發射站

博物館的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除室內展品外,室外還有溝堡、砲台、魚雷發射站等等,可貫穿順遊,不用重複路線(不去接待大堂,不乘升降機): 軍車及大砲>火藥庫>軍事殘跡>中央砲台>室內展廳>上層>隱式大砲一號>隱式大砲二號>南溝堡>壕溝>北溝堡>壕溝>西溝堡>西砲台>儲油室>魚雷發射站>渡口砲台(維修中)

鬼怒坑、圓墩西坑`*

鬼怒壁

鬼怒坑源起清快塘流向深井沉澱塘,澗道平緩,小徑穿插於河廊兩旁,便於不欲涉水遊人,源末呈3字走向,有一崖壁高約40~50米,為全澗精華所在,崖頂後澗道復平緩,不欲繼續前溯,可依右旁山徑離澗。

圓墩西坑(山澗叢集稱之圓墩石澗,但圓墩東面有圓墩東坑"蛇舌坑",北面也有圓墩北坑"流向大欖水塘",為免混淆,稱之為圓墩西坑)經民安隊圓墩營西則平原流向豪景花園,但中途被引水道截流,下段呈現一大塊乾壁,約有40米高,坑道最後終於屯門公路人工渠口。坑道雖短,但不乏高崖流瀑,唯探遊者不多(今天所見情況),只見殘舊絲帶路標,樹枝橫生阻途,橋位出口上山路段已雜草叢生及下降引水道下段不能越過屯門公路,只能沿路返回。查坑道左則約200米有鄉村小徑,不知有否能人異士開闢小徑貫穿。

牌額西坑`*

牌額西坑集牌額山、牛湖墩及大輋嶺墩之流水與秋風石澗匯流,再匯合正坑和龍坑經鯽魚湖出北潭涌。牌額西坑右源入口不遠有一高崖70~80米,分四層,尤以第四層最險: 第一層並不陡峭,第二層可左轉入隔鄰坑崖避險(也可直接攀上),第三層可依崖左扶樹而上,第四層須小心避濕攀崖而上。過崖之後,有兩處昔日農田痕跡(難以想像昔日村民怎樣到達此地作業),意味著澗道平緩,源末再次陡斜(今次旅程末段出源位須要修正)。

雨季必有可觀雙飛瀑

馬麗口坑左源`*

馬麗口坑位於大老山隧道馬鞍山入口對上,是官方地名,其左源起於大老山匯流牛坳山之水 ; 右源則自大老山經流觀音山村。坑道寬闊,稱之為澗並不為過,澗床多為大石,石上長滿苔蘚藻類,但並不滑溜,林陰之下青翠舒適,唯是日黃猄蟻肆虐,須急步快走。 坑分三段: 下源由水壩至隧道 入口,並不值得一遊,中段由水壩至左右分源位,澗道平緩,只有小潭佈,左上源較為陡峭斜,但並不難行,潭佈也較為可觀。


Youtube 頻道︰

企嶺下海、烏洲`*

遇見物種: 中型股窗蟹、奧萊彩螺、彈塗魚 / 泥猴、頸斑鰏 / 短吻鰏、沙菜、沙螺仔、小相手蟹

企嶺下海是馬鞍山與西貢半島之間又大又深的袋型內灣,內有兩小島,分別是三杯酒和烏洲。內灣東面只有榕樹澳和深涌兩村 ; 西面則有數個鄉村,包括企嶺下新圍、舊圍、西徑、瓦窰頭、 井頭等。退潮時,井頭與烏洲之間會顯露一連沙堤,而內灣西岸烏洲以南的泥灘離岸可達百米,企嶺下新圍旁堤堰後面的泥灘面積更是廣闊。


烏洲

崖頭 飛來石筍花瓶岩 (南丫島)`*

飛來石筍有如花瓶

🌏奇形怪石飛來石筍花瓶岩、鬼面石

南丫島有三角,分別是大角、圓角及黃竹角,此黃竹角有別於新界東北黃竹角咀,那裡有鬼手推山鬼手岩,這裡有飛來石筍花瓶岩。


黃竹角位於崖頭以東,舊日山路已隱沒於叢林之中,近年有山隊重新開闢路徑,崖頭有兩路下山至海邊,北路到獅象海岸,南路到一石灘,灘右山咀有石筍企立於岩岸上,稱作飛來石筍,石筍形態有如花瓶。還有兩處有花瓶,分別是長洲和大嶼山,相關遊記︰長洲南岸奇石(觀音灣、白鰽灣)花瓶頂、大陰頂、鹿頸

獅象海岸 (南丫島: 崖頭、黃竹角)`*

獅象鬥法

🌏奇形怪石︰鷹咀石、獅象鬥法、大鴨子、簷篷壁、巨人崖

南丫島崖頭以東是黃竹角,海岸建有97號燈塔,燈塔附近岩崖巨石似獅頭,獅頭下有一凸石如小象,兩者一高一低,一大一小,就像雄獅欺負小象一樣,但此石景卻做獅象鬥法。

黃竹角處於博寮海峽,並無內灣遮擋,不可以全綑岸邊,但可由崖頭山路達至,東路以岩石坡板為主,北路走於樹林內草叢中。由燈塔逆時針綑岸至小碼頭,有水泥小徑相連,但碼頭之後須要攀上岩崖棧道,棧道雖短但卻非常危險,只宜經驗人士攀登。

香港仔廟仔群、珍寶海鮮舫`*

山伯廟堂

難度︰初⭐()
行程︰30米/15分鐘

位於香港仔舊大街與大石角休憩花園之間,短短廿米內有十數間大大小小的廟仔神位,大者亦只能容許一人進入,小者只是獨立神位只放神像香爐,姑勿論語,其密度是全港之冠;在馬路大街上竟有如此前紅紅綠綠的廟仔,相信首次經過之人必會駐足觀看,筆者就是其中一人。


綑岸串螺角咀、響螺角、鵝頸咀 2017 (短片︰魚群穿梭)`

海兔

🌏奇形怪石: 魷魚片、洗衫板、鯊魚鰭

串螺角咀和響螺角都在西貢半島北端,左則是虎頭鯊半島,處於赤門內海 ; 右則是灣仔半島,處於海下灣,再出是大赤門有赤洲為屏障阻擋外海風浪,因此整段海岸特別風平浪靜。


牛奶牧場 (華富山崗)、(置富山谷) - 田灣左坑`*

牛奶公司牧場 (置富山谷)

牛奶公司昔日牧場範圍,現時還可以尋找的地方有置富花園東面的山谷及華富邨北面的山崗,山崗上的建築遺跡比較可觀及路徑比較易行,而山谷面積則比較大,但不容易進入及離開。其他還有薄扶林村內保全完整的草廬及牛奶公司員工宿舍 (薄扶林草廬),村內的李靈仙姐塔也可順道一遊。


獅子拉矢石、雞胸南脊`*

極為神似的獅子山

要登上獅子山(包括獅頭、獅頸、獅背、獅尾),可從東南西北不同方向,由郊遊徑至專業攀登線都有,路線不下十條!獅頭有金銅牆、獅肚有棧道、獅尾有石馬、獅腳有"拉矢石",皆可滿足不同愛好人士。唯要注意安全,不竟獅山曾發生不小意外!

今次旅程由獅腳橫跨"馬仔坑"到回歸亭,再經雞胸南脊下山
馬仔坑(地名)泛指獅子山以南、龍翔道以北一帶,"橫跨馬仔坑"的"馬仔坑"是指由獅肚流向翠竹花園的一條小坑。

廢墟之馬山村(2)、芽菜坑村`*

芽菜坑村

難度︰初⭐⭐()
行程︰2.5km/2.5hrs

天后馬山村在怡景道對上山坡,山下巴士站名稱「怡景道」,2014年6月前該站名稱叫「馬山村」,馬山村屬寮屋區,一早已經清拆,只剩牆腳地基,塑膠廢料。要到遺址有兩路,同在怡景道上山,之後分南、北兩路,北路村徑較南路完整,路旁破屋遺址亦較多,村後出口至爐峰坳。


芽菜坑村位於昔日虎豹別墅旁邊山坡上,由大坑道至海拔150米也建有寮屋,遺下拆剩的破磚牆較馬山村為多,仍可想像舊日的情景,現時遺下半幅玻璃樽牆、街燈柱腳及消防水龍頭等等,兩村有山徑相連。

虎豹坑(大坑)`*

幽雅古堤

大坑道虎豹別墅旁邊的一條溪流,以該區名稱「大坑」稱之,亦有稱作虎豹坑,此坑源於畢拿山與小馬坑之夾谷,溪流又直又闊,曾是下源芽菜坑村的生活用水,溪中有四堤壩,前三堤以石塊砌成孤形幽雅古堤,最後一堤以石屎鐵柱欄柵堆石成堤,如此保存良好及密集的石堤,相信只有此澗可賞,個別單獨石塊古堤,銀龍石澗、針山南坑也可見之,但不能相提並論。

加路連山墳場遺址>掃桿埔平房區>馬場先難友記念碑`*

加路連山墳場遺址

地政地圖沒有標示的加路連山,現可查找的應為渣甸山西北延伸山脈約120多米的山崗,小崗上石碑刻有"MT. CAROLINE CEMETERY No. 16" ,亦證此區以前是墳場,現已搬遷到雞籠灣,只剩掃杆埔以西的咖啡園墳場。

掃捍埔處於加路連山山谷之內,以往是平房區,同樣已經清拆,遺下一層又一層的平台地基,最顯眼的是地上完整石磨,看地基痕跡,掃捍埔比附近的芽菜坑村及馬山村較有條理。

相關遊記︰

小小手插曲︰是日陰天墓埸區特別多蚊,是超級大隻的白紋伊蚊,每次停步總會有十數隻蚊同時湧到,整個山谷樹木參天顯得特別昏暗幽靜,我倆二人步步心驚,未知能否逃出墳場,轉角位突然間冒出人形背影,由頭到腳全身披上薄膠,頭戴竹帽不見人臉,我倆同時四眼相望,稍一定神,再提胸吸氣大膽一問對方,怎料對方突然一跳,似受驚嚇,轉過身來眼見我們才淡定下來......

法定古蹟馬場先難友記念碑,為悼念1918年馬場大火中的死難者而建,當年死難者安葬在掃杆埔以西的咖啡園荒地內。

薄扶林草廬、牛奶牧場(置富山谷)、瀑布灣瀑布`*

瀑布灣瀑布(新安八景之一︰鰲洋甘瀑)

昔日牛奶公司牧場範圍十分大,現在仍然可以尋找遺跡的位置包括置富花園東面的山谷內、華富邨北面的山崗上、薄扶林村旁的牛奶公司員工宿舍和 草廬,還有伯大尼修院旁的惠康劇院(昔日牛棚)


白沙頭咀、伯公咀、刀頭咀(船灣淡水湖南)`*

怪咀石

奇形怪石:馬齒石、怪咀石、象鼻岩、白玉雕塑、公仔手套

船灣淡水湖是全港面積最大的水塘,西面主壩相連大尾督與白沙頭,南面兩條副壩分別相連白沙頭與東頭洲及東頭洲與長牌墩伯公咀,伯公咀再往東行是刀頭咀與老虎笏,昔日老虎笏是珍珠養殖場。要到老虎笏,除可由船灣淡水湖郊遊徑下行,還可岸綑抵達,長途可由主壩接壤白沙頭開始,短途則可由副壩接連伯公咀起步。

由白沙頭綑岸至刀頭咀,難度大致並不高,但由刀頭咀綑回老虎笏石堤,反而比較困難,石堤有缺口,要過對面珍珠養殖場並不易,尤其每當潮汐漲退之時,水流相當湍急。石堤左方有陡峭山徑上行至山脊,再接回郊遊徑。

老虎笏南岸◈刀頭咀`*

老虎笏

奇形怪石︰白玉石獅、異形怪胎

老虎笏位於船灣淡水湖東南方向,長牌墩、三山門南面的內灣,昔日是珍珠養殖場,現時灣內仍遺有石堤,石堤旁邊有個仍然供奉著的神壇,跨過石堤後有崎嶇難行山徑上山離去,而石堤內灣山腳下是紅樹林潮間帶,放置了多架被遺棄的水上單車,最近(2017年)笏內南北兩岸更加擺放了多種材料制造的公仔,有的有如人大,如獅子、馬匹等等,上次2014年到遊老虎笏珍珠養殖場時,仍未見有此等公仔。

要飽覽老虎笏景緻,不可不到老虎笏南面山脊上覽勝,從山脊西望長牌墩一帶山脈的分明輪廓,加上山脚下的波平水面,視覺上好似是一個被環山懷抱的內湖, 不知就裏,還似為是外國的景色。

索罟灣>涌尾>陰山北脊`*

這角度看陰山頂看似有四峰

🌏奇形怪石︰山上朝聖者

陰山北脊主徑連接蘆鬚城,是登陰山賞奇石主要路線之一,若然想挑戰,可從索罟灣涌尾出發,穿過村屋後西向上山,上升至海拔130多米後是陰山北脊盡頭的小崗,由小崗再行200多米平緩山徑可接回北脊主徑,注意路徑不易行,易迷路。

陰山連壁 (南丫島)`*

 陰山連壁 (攝於水簾洞瀑◈陰山南稜)

🌏奇形怪石︰3字壁、瀑布崖、小白鯨、靈龜、巨人之臉、疊塔崖、飛來石、疊石觀景台、叮噹石、魚頭、刀片疊石、黑白無常、地獄雙使、孟婆石、面具鬼差、鷹咀石

南丫島最高點是南部的山地塘,又名陰山,山峰西北對下百米是一列長約200米的直崖,崖高70米左右,橫向三份二有一裂隙淺峽,淺峽分開直崖為兩邊,故稱此崖為陰山連壁。

淺峽左邊是3字壁、瀑布崖及神僧崖,右邊是疊塔崖;神僧崖可險攀至頂,但此線極為危險,不宜嘗試,棧道於瀑布崖底穿梭,時橫行時上升或下降,途中可到一狹窄岩台觀賞3字壁、瀑布崖;賞石後橫越牙縫隙,繼續沿崖底前行,不久到達連壁盡頭,此時身處疊塔崖崖底,須向上攀升崎嶇山徑;山徑途中左邊看到疊塔崖,崖上有人頭石、右邊看到山坡上的飛來石與叮噹石;至疊塔崖頂,上方有兩塊大石稱作黑白無常或稱地嶽雙使,其中一塊是孟婆石,而另一塊是面具鬼差石,面具鬼差附近又有尖石稱作鷹咀,至此已接近山頂。

最近有山隊到此一遊,路徑已開闊不少,今日所見原本藤蔓封路的位置已經清除,否則難以通過,相信此路線成為熱點後,路徑易難度隨之下降。

水簾洞瀑◈陰山南稜`*

水簾洞

🌏奇形怪石︰鐵甲飛掌、地嶽雙使/黑白無常、神僧崖、3字壁、布公仔崖
、幪面超人、水簾洞瀑、鴨頭海岸、紙皮石、孭仔石、死神歸來

陰山南脊以西有一大坑谷,此坑稱作陰南石澗,澗口為岩岸裂隙,隙上有大石壓頂,流水由石下飛瀉,有如簾幕,瀑後有一海蝕洞,故稱水簾洞瀑。

遊人常綑岸下尾咀而至,筆者不會水性,只好探索能否由陸路到達(Osm地圖沒有路徑),由陰山西南方向下山回看陰山連壁,想不到能看到壁上所有流傳的奇石,還新發現了「幪面超人」;轉向跟陰南石澗平行而走到達岸邊,觀賞水簾洞後,東北方向上山至陰山南脊主稜,最後可依南稜回程或加遊天空祭壇。


天空祭壇>>深灣月老`*

月老石

🌏奇形怪石︰積木疊石、天空祭、香蕉船、月老石

天空祭壇位於山地塘/陰山之東南,與南脊相隔一坑谷,可由南脊下降越過坑谷後,上山到達(更多關於天空祭壇:天空祭壇骷髏頭 (山地塘/陰山));上次探遊後原路回程,今次嘗試經深灣西岸回程,順道探探沙灘上的月老。

月老石位於深灣沙灘西邊岩石堆之上,距離沙灘也有百米之遠,石形彎彎似月缺,側面還有石窿似耳朵,缺面凹陷似人臉。

鵝肚坑◈飛鵝石鼓`*

飛鵝石鼓

🌏奇形怪石︰卡通兔、三角人臉石、飛鵝石鼓

飛鵝山西南企崖一帶稱鵝肚,獅山南崖一帶稱獅肚與馬鞍山東西危崖稱馬肚,都是攀登險地,且各有一坑,依次是鵝肚坑、馬仔坑(獅肚)與東、西馬肚坑,然而鵝肚坑之難度不能與東馬肚坑相比。

東馬肚坑相關遊記︰

鵝肚坑尾聲接近鵝肚棧道有緊接的連環三瀑(雨季時),巧合都是兩塊岩壁中的窄隙,隙頂置一石,頗為有趣。鵝肚坑可由扎山道晨運園後的石級山徑接入坑道,溯至鵝肚棧道,左行可到佇人右脊經飛鵝石鼓再接倚天脊;右行鵝肚棧道穿佇鷹脊,置身自殺崖底,再到鸚鵡咀石,上方是自殺崖觀景台,此時可經日落脊或飛鵝南脊下山。

相關遊記︰

坑道與棧道交接處,往左接佇人右脊之路徑十迷糊,須巧功夫,但已比往年清晰,上行佇人右脊十數米後,橫移山徑,走於谷邊可到飛鵝大石鼓,石鼓斜面分兩層,兩層都可到,但又不互通,詳見下文,此石鼓另人想起獅子山也有斜面大石鼓。

相關遊記︰

(鵝肚棧道一帶屢次發生意外,到遊必須小心!)

倒靴脊◈南山尾廢村`*

倒靴脊

🌏奇形怪石︰洗衫板、猪仔石、倒靴石

飛鵝山給人印象是極難的登山路線,其西南巍峨石崖一帶稱之鵝肚,是險地,同樣是探險者攀石及尋石的熱點(注意此地屢次發生意外),鵝肚石景有佇鷹石、鯊魚鰭石、鸚鵡咀石、自殺崖觀景台、飛鵝石鼓、巨鯨岩等等,然而可由較易的倚天脊登山,途經倚天石後登頂,轉向象山,那裡也有猪仔石,賞畢後再由倒靴脊下山,山徑旁邊有丈許高的倒掛巨岩,稱倒靴石或仙人掛靴石,依山徑下山會到扎山道。

石景相關遊記︰
扎山道有山徑通往南山尾廢村,石級路下山,穿竹林後到達廢田廢屋,此處路徑迷糊,須小心尋找路徑接回水泥大路,沿途遺下不少昔日寮屋居民生活痕跡,寮屋村路雖然荒廢,但仍清楚可行,橫過數條溪澗,走過數道石橋(其中一橋附近有鯊魚石),經過菜田、蕉林、鐵皮屋後,最終會接上鑽石山墳場路,沿路徑可出市區。

三宮廟、慈山寺、汀角灘、 龍尾灘`*

黑枝鰓海牛

慈山寺,近年新建大型佛教廟宇,中軸由山門、歡喜地、彌勒殿、大庭院、大雄寶殿組成,左斜軸有鐘樓、洛迦池、普門(觀音殿)、慈悲道、及七十六米高的觀音聖像;右軸有鼓樓、藏經閣及僧寮。

龍尾灘位於大埔汀角路鄰近大尾篤及汀角(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是一個擁有多種生物的天然泥灘,但正在興建一個人工泳灘。

公庵山 千島湖 黃金海岸`*

遇見物種: 嚙蟲、玉帶斑蛾

公庵山又名洪水山/紅水山,是九徑山主峰東北面伸延山脈,山高297米,能飽覽元朗屯門一帶開闊平原,由東至西南分別是大棠、元朗市、天水圍、洪水橋、藍地、屯門市。
大欖涌水塘的水面露出十數個翠綠小山峰,加上澄黃色鑲邊,被喻為千島湖美景。水塘呈長形兼"小島"集中於一端,要欣賞美景,最佳位置於白石坑右脊下段。

千島湖

廢墟之馬山村(1)◈蓮花宮 去 二戰爐灶`*

寮屋遺址

難度︰初⭐⭐⭐()
行程︰8km/3hrs

今天怡景道巴士站,前身是馬山村巴士站(2014年6月後更改名稱),昔日馬山村在巴士站上方,即紅香爐峰西南方向,依山勢分佈在百米高的山坡上,現今寮屋已經清拆,只遺下爛磚地基及零星村民遺物,寮屋水泥路時斷時續,須覓路前進,村後山路可接金督馳馬徑或芽菜坑村。


蓮花宮建於同治二年(1863)前後,建築風格獨特,全港獨一無二,前殿是半八角寶塔狀,後廳是長方形建築;前殿正面不設廟門,反而築有西式小陽台,廟門設於兩側,2014年列為法定古蹟。

二戰爐灶其中一個地點在康怡花園西南方向,康柏郊遊徑的一個位置上,爐灶未曾使用,戰爭已經結束。

市區閒遊 (海洋公園>深水灣>淺水灣)`*

岸邊小礁排

難度︰初⭐()
行程︰4km/1.5hrs

市區閒遊系列,南朗山與舂坎角之間海岸線,有五個海灣設有泳灘,由北至南分別是深水灣、淺水灘、中灣、南灣及舂坎灣,深水灣與淺水灣之間有麗海堤岸路連接,海岸線對出是熨波洲,離岸最近處只有約50米。

搭港鐵可在海洋公園站下車,香島道接苗鍾徑下走海岸,小徑沿海邊架設,一面迎風而行,一面遠看南朗山、熨波洲;深水灣岸邊有一個近岸小礁排,淺水灣南端建有中式亭臺樓閣可供拍攝。

南灣小礁石 (中灣>南灣>舂坎角)`*

南灣小礁石

綑邊港島南區四海灣,深水角與頭洲之間是一個極大的海灣,當中包括深水灣、淺水灣、中灣及南灣,海灣中小島名熨波洲,著名泳灘淺水灣與深水灣之間有麗海堤岸路相連,深水灣也有海邊苗鍾徑接上香島道,可是淺水灣與中灣之間的一位置被建築阻截不能通,南灣北岸的一段也被海蝕隙所阻。

南灣西岸於潮退時可綑一小段到岸邊小礁石,礁石看似迷你小山,拍攝取景也不錯,再向前綑,又有小礁石,此礁上遺有建築石柱及石梯,但不知前身是何物,過後是直壁岩岸,若非泳綑不能過,取道泳灘後龍爪脊返回舂坎角道。

沙石灘南岸 賞奇石`*

飛碟石

🌏奇形怪石︰飛碟奇石、精靈石、蓮花石、金龍頭、倒鉤石、狗頭石、情侶石、北極熊

赤柱灣夾於舂坎角與赤柱半島之間,灣北是卜公碼頭、赤柱廣場、灣東是聖士提反灣、灣西有小灘名叫沙石灘,有路可從舂坎角道或環角道下達沙灘。沙石灘之南岸山腰設有電訊站,海岸線主要是岩石斜坡,坡上建有二戰時期的機槍堡,沿岸綑行不時見有奇形怪石,直至一個小石灘後,巨石互疊甚難攀越,此時可折返經馬坑公園海邊回程赤柱廣場。


沙石灘機槍堡、馬坑公園殭屍石窟`*

殭屍石窟

🌏奇形怪石︰飛碟石、精靈石、殭屍石窟、畸形骷髏頭

赤柱馬坑公園位於美利樓旁邊,相信無人不知,內有北帝廟及古井,其下岸邊可綑至柏濤小築底下沙石灘,途中岩岸有一石窟剛好可容一人,仿如殭屍巢穴,其旁邊是畸形 骷髏頭, 殭屍膚露互相呼應。

沙石灘南面海岸線上建有二戰時期軍事設施,瞭望台及機槍堡,附近岩岸有很多奇形怪石等待遊者發掘,至潮汐帶平台可折返回程。

雁恆左澗 靈猿左臂 金毛狗峽 石壘峽`*

石壘通道

牛押山、吊手岩東西走向,北面山脊主要有四條,由西至東分別為石壘脊、黃金壁脊、吊手岩北脊和馬尾脊。山脊之間夾著三條由南流向北之溪澗,由西至東分別為雁恆石澗、折雁坑和牛烏石澗。臨近峰頂二、三百有一橫山徑貫穿東西,行山界稱之為雁谷迷徑,此處開始山勢也更加陡峭。在其之上,由石壘脊至吊手岩北脊止,還有不少可探遊之地,順序為石壘峽、金毛狗峽、靈猿守谷、折雁峽,統稱小蕩雁谷。各峽谷均有其獨特精彩之處,石壘峽: 有一巨石凌空掛於山壁通道上,仿似石壘(堡壘)的一道關卡、金毛狗峽:據稱以前有很多金毛狗(一種有藥用價值的蕨類),故名 ; 約四百米高有一頗大落差,站在高處回望,腳底盡是金毛狗或其他植物, 左右兩壁成門、加上光線反差效果,仿似置身深山幽谷之中、靈猿守谷: 遠觀其形酷似猿猴張開兩臂俯視吐露港,谷內有多條路線可抵山峰。

繼上次探遊 折雁坑、峽 後,今次探遊雁恆石澗及小蕩雁谷,尾段加遊110M礦洞出口。今天有霧,相片仿似披上一層薄紗。
注意有些位置稍有差池,即跌落崖底。

橫山腳廢村◈黃嶺頂`*

黃嶺、屏風

難度︰初⭐⭐()
行程︰7km/3hrs

黃嶺是衛奕信徑第九段其中的一個山嶺,主脈三分東、南及西方,一般遊人會經衛徑東西走向到達黃嶺,然而黃嶺也有一北脊連接橫七古道,其路徑有路牌指示,順道可探橫山腳廢村,接八仙嶺自然教育徑至新娘潭路;登上山頂景觀無阻,飽覽北面沙頭角海、南面吐露港景緻。


2017年天氣經常霧霾,今天也不例外。

黃嶺西南山脈 (麒麟石、麻雀塘山、尖指山)`*

深峽崖位

難度︰初⭐⭐⭐()
行程︰5km/3hrs

船灣汀角路北望山嶺,一直以為是衛奕信徑(八仙嶺、黃嶺、屏風山、九龍坑山)所在,直至今天才知布心排的一段山嶺已經不是屏風山,原來由黃嶺開始,山脈折向西南一直下降至麻雀塘山,中途有麒麟石山峰,尾段山嶺是尖指山,繞著沙羅洞南谷而走,最終接到沙羅洞路。

麻雀塘山以上山嶺開揚,路徑明顯景觀不錯,但與尖指山的一段是左右都是溪谷口,路徑草叢茂密,因其左右都有荒廢古道通往山下較易迷路,到尖指山後再走500米可接沙羅洞路回程。



九龍坑山 (衛徑8)*

九龍坑山

難度︰初⭐⭐()
行程︰4.5km/2hrs

衛奕信徑第八段途經九龍坑山,由大埔頭北行上山至山峰440米,初段走在康樂園旁邊平緩易行,過康樂園轉彎繼續緩緩上山,山脊線兩側都是谷頂沒有樹蔭,夏天較為辛苦,至玉秀峰/紅桐山288米高,有路可退出下山到富亨邨;繼續上山會見起伏的山線,左望九龍坑,右見吐露港;走過懸崖頂,隨後是整段最急斜的石級路至大南峰,克服過後已可到達九龍坑山山頂;續走北行仍然是衛徑,或可在發射塔旁下山到沙羅洞。

七重岩 石天門`*

石天門

禾秧山是大帽山東南面的伸延山脈,山頂和南面約分為六組岩石區域,佈滿大小不一和形狀不同的奇形怪石,稍加幻想不難發現眾多動物。加上妙高台的一組岩石區,稱為七重岩︰妙高台、禾秧、竹海、相思、石船、石巢及斗壑石林。斗壑石林右則山坡上有一頗為顯眼的岩壁,其中有一石塊裂縫成直隙高數米,但僅有一人則身之闊,能通壁後山上,遊人稱之為石天門。注意穿越此門需要技巧之外,身形還不能太豐滿啊。
是日大霧,相片失色。

2345肚>石芽頭>榕樹凹`*

石芽頭

新界東北,新娘潭路以東,主要有三個山體,一個橫向:吊燈籠、金龍脊,兩個縱向:石芽頭、尖光峒和攀背頂、老虎石頂。

要去「東北五咀」,陸路最便捷是行海岸線由鹿頸經鳳坑、谷埔,而山線(其中一條)可由烏蛟騰郊遊徑橫跨金龍脊經2345肚到谷埔,再登石芽頭後到榕樹凹,石芽頭山高245米,西望谷埔、鳳坑一帶,東見鎖羅盆山谷。

2345肚,位於谷埔新屋下以南,二肚村最大,村屋整齊橫排,沿著溪流深入山谷是三肚、四肚和五肚,分別建有零星村屋,仍有人居住。

榕樹凹村規模相對較大,村屋不下十數間,但已人去樓空,甚至破爛倒塌,村前建有石堤,魚塘、耕地面積不細。

企山咀、亞公咀(東北五咀)◈芝麻籠通天洞`*

「芝麻籠」通天洞

香港區域最北(不計離島)的五個山咀,順時針分別是亞公咀、企山咀、三角咀、新舅埔角咀和上角咀,一般會一次過連遊五咀。今日行程,因由石芽頭下山至榕樹凹,所以只遊企山咀、亞公咀,其餘三咀載於三角咀、新舅埔角咀、上角咀(東北五咀)

企山咀東面地名「芝麻籠」,附近有一個山洞,洞頂穿窿,洞口頂部變成石拱,洞底碎石傾斜,看來是洞頂塌下的沙石,2014年到遊時已經長滿草木,相信塌下已久,到遊時小心石拱再次塌下。

亞公咀對出有連沙小島,於潮退時,可步行出小島,小島距離深圳鹽田區只有700米左右,其西面是沙頭角海,海岸線以西已經是邊境禁區,禁止進入,海上設有浮桶相連兩岸阻截快艇走私。


錦田站>石崗軍營>八鄉上村`*

剎那之間

難度︰初⭐⭐()
行程︰6km/2hrs

錦田站到八鄉上村,如不搭車也可漫步石崗軍營旁邊水泥路,過軍營後道路兩旁是茂密樹林,是鳥攝發燒友常到的地點,今次偶然機會拍下跳躍中的松鼠,實在幸運。後段走進鄉村間,可參觀八鄉古廟,幸運的還可在廟外遇上婆婆自製的茶果美食,兩個鐘行程到錦上路。

觀音石河 (觀音山)`*

觀音石河

觀音山位於大帽山西北,山勢從海拔450米起急速拔升百米至山頂,呈尖頂形山峰,在其西坡有火成岩堆疊的石河,稱作觀音石河,石河可遊部份只有數十米長,隨後是林內急斜爛泥陡坡,折向後出林攀登崎嶇石脊至峰頂之下。注意峰頂是嘉道理農場範圍,進入可被檢控。

四方山頂石陣`*

四方山石陣

難度︰初⭐⭐()
行程︰2.5km/1.5hrs

 🌏奇形怪石小兔與大魚、踏腳石、一葉輕舟、試劍石、北極熊、叮噹石、躺平石

大帽山是香港第一高峰,山體龐大,四周山脈高點另有山名,相隔大城石澗山谷,是四方山,山高779米,西連大帽山,東接燕岩頂;山頂平緩廣闊,草披上羅佈著大大小小的火成岩石,有的巨如巴士,有的形似動物,也有相疊成穿窿洞;穿梭石陣之中攀爬石隙、幻想動物形態或拍攝打咭,足可消磨半天。

要到四方山頂,有四條路線︰東、西兩路是麥理浩徑,東面北路是走馬崗接連澳到太和,西面
北路相連梧桐寨,至林錦公路,四路之中,以走馬崗較難。

Youtube 頻道︰

四方山>走馬崗>蓮澳>半春園`*

富和紀念圖書館

難度︰初⭐⭐()
行程︰6km/2.5hrs

麥理浩徑第八段由沿礦坳至荃錦坳,途經燕岩頂、四方山及大帽山,如想北行至大埔、太和一帶,除可由沿礦坳下山外,亦可到四方山遊賞山頂上的火成岩石陣後,下走北脊到走馬崗,尾段接駁水泥郊野徑出蓮澳,經半春園到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