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䃟頭角>洞梓>沙羅洞李屋 (荒廢古道)`*

李屋濕地

難度︰初⭐⭐⭐()
行程︰4.5km/2.5hrs

屏風山下是沙羅洞,南面有車路(沙羅洞路)連接大埔市區,若由山路到達,西面可經九龍坑山及北面的鶴藪水塘,兩者都是郊遊路徑;而東面隔著黃嶺西南山脈,必須翻越才能出市區,一條荒廢已久的古道由李屋經過濕地,翻越山坳後沿山谷下走可抵達鴉山、洞梓,之後可乘小巴或步行出䃟頭角。

沙羅洞 李屋`*

沙羅洞李屋

沙羅洞四面環山,被黃嶺、屏風山及九龍坑山所包圍,各山溪流匯聚造就濕地,因此也有兩姓鄉民在此建村,分別是張屋及李屋,李屋又分老圍及新圍,張屋在西,李屋在東;今日所見李屋已無人住,除家祠仍然完整有人打理外,其餘房屋都已破舊或倒塌。老圍與新圍相隔百多米遠,新圍建於高地上,橫列一排單層屋,新舊兩村屋前都是一大片荒廢農地或濕地。

由荒廢古道入村沒有告示禁止進入,我們走出老圍看到有人正耕作,跟著大路走看到告示牌說明正在錄影監察中,甚覺奇怪;見路牌指示李屋新圍方向,也去看看究竟,看後折返遇上一人帶著一頭狼狗上前,打過招呼後指示出村方向,依他方向行,路徑是泥路闊可行車,兩旁也種有植物,路盡是辦工室,再有人走出指向大門示意出口,回想起多年前途經張屋的橫額大字,此地已被財團收購。

沙羅洞 張屋`*

張屋家祠

難度︰初⭐()

沙螺洞有兩村,位處四面環山的窩谷內,東面是李屋,西面是張屋,中間一溪分隔兩村;李屋已無人居住,張屋仍有村長一戶開設士多,據聞兩村已被發展商收購,但發展用地未批,造成村民與發展商的糾紛,沿路進入張屋,路旁數幅殘舊橫額顯示衝突仍未解決。

平山仔遺址、南山尾禾雀花`*

屏風山稜

難度︰初⭐⭐()
行程︰3km/2hrs

屏風山下有四村,分別是南山尾、平山仔、沙羅洞張屋及李屋,前兩者與後兩者相隔50米高山,更加與世隔絕,因此早已人去樓空,平山仔仍有廢屋未塌,而南山尾只見地基或破屋掩沒於藤林之中;兩村畔溪而建,處處田乪矮牆,溪中禾雀掛於樹,黃雀樹上黑雀溪下。

平山仔>流水響郊遊徑(山尾坳)`*


難度︰初⭐⭐⭐()
行程︰2.5km/1.5hrs

平山仔四面環山,到遊後回程,通常會由北路經鶴藪水塘出車路,或由南路經沙羅洞出車路,北路要登上屏風山太高太遠不用考慮,若要尋求新鮮,也可由西路轉上小崗到鶴藪水塘家樂徑,再上山繞行山谷橫山徑,此徑偶然雜草叢生,但見路基石砌,相信以往是古道或是郊遊徑之類,只要時間尚早,不難尋找出口。

流水響郊遊徑(山尾坳)>粉嶺公路◈鐵皮軍營`*

軍營

難度︰初⭐()
行程︰4km/1.5hrs

衛奕信徑第八段,其中由九龍坑山至鶴藪水塘的一段,如要退出,可北行經流水響水塘或西行經枯仔山坳,兩者以後者最快及最易抵達車路出市區,整段路徑都是石屎大路抵達粉嶺公路,途中數處遺有鐵皮軍營,多年來筆者第一次途經此處 (越易去反而未去😂)。

孔嶺>獅地山>獅頭嶺`*

路旁古樹,一個人不能環抱

難度︰初⭐()

龜頭嶺以西,丹竹坑約村落一帶對於郊遊人士來說,相信不會陌生,約內的新屋仔村是南涌郊遊徑的終點、獅頭嶺村是專線小巴56B總站位置,相隔丹山河可經鶴藪郊遊徑到鶴藪水塘或流水響水塘。

小巴坐位有限,如乘坐巴士在沙頭角公路下車,一般會在馬尾下巴士站下車,經村內車路進入丹竹坑約村落,「足印」習慣避免重複路線及避開車路,今次由孔嶺巴士站下車,穿吳屋村小徑,走過獅地山山下,看路旁古樹參天,經過丹山河多路岔口,最後到達獅頭嶺村小巴總站,全程半小時,也不過二千米路程。

此路線可接:
1.鶴藪郊遊徑至鶴藪水塘、流水響水塘或南山、白燕岩
2.新屋仔經南涌郊遊徑至南涌、鹿頸。
3.新屋脊經龜頭嶺到南涌、鹿頸 (相關遊記︰海背嶺◈新屋脊)
4.獅頭嶺坑。

獅頭嶺坑(平流下段)`*

雨季前水流近乎停頓

粉嶺丹竹坑約,包括獅頭嶺村、新屋仔村、丹竹坑村、鶴藪村等等,位處環山之內,其中一支由南山與龜頭嶺之間流向獅頭嶺村的溪澗稱作獅頭嶺坑,此坑主源千多米長,上源曲折精彩,下源平流覆蓋草質攀緣植物;近600米後分源,左源細小,入口藤蔓阻塞,如不是見有行山隊遺下路記,難以想像此左源也能通過。

繼上星期黑夜中逃出深谷 (相關遊記:可怕之旅「昔日龜頭嶺」◈獅頭嶺坑左源),就是由上述左源下降至主源平流,才能安全到達獅頭嶺村,黑夜中路徑難辨,為確定路徑,今日重遊下源看過究竟,以及探遊上源曲折精華段。

獅頭嶺坑 (曲折上段)`*

熱帶林景

🌏奇形怪石恐龍浮雕、壺穴飛台、惡鬼壺穴

獅頭嶺坑源出平頂坳 (獅頭嶺與南山之間),流至獅頭嶺村會丹山河,全長二千多米,坑中建有一堤堰,堤下坑道處於開闊谷內,但兩側山坡被攀附草質植物佔據,只餘石頭窄坑;再往下看,分源位置以下是平流,昔日是一片農地,現時被攀附草質植物所覆蓋。

上段:獅頭嶺坑(平流下段)

堤堰以上坑道曲折景色多變,是本澗精華:堤堰建於海拔約130米,初見壺穴,坑道攀升,海拔200米左右,岩板裂隙有如走廊;過後,左側頭頂已是南涌郊遊徑,其後坑道轉向南方,左側是企直岩牆,有如「半壁廊」;隨後坑壁石塊生滿黃綠藻,金黃顏色十分奪目;金黃坑後是連環疊流、壺穴飛台,壺穴數目不少於六;最後坑道由南轉東向,近谷頂較光亮,似在熱帶濕地林景之中。

平頂坳>龜頭嶺`*

龜頭嶺龜頭石

難度︰初⭐⭐()

🌏奇形怪石︰龜頭石

屏風山以北高486米之山峰,現今地圖名之龜頭嶺,昔日稱之大瀝嶺或大瀝頂,而昔日之龜頭嶺則在486主峰以西靠南(以西有兩支山脈,另一支靠北,山腳指向新壁仔,相關遊記︰海背嶺、龜頭嶺(新屋仔脊)、高埔山)的一支山脈上,由主峰向下伸延至300米高處,臨盡頭平展百米,三方向下急斜,如伸出之龜頭,故作龜頭嶺(相關遊記:可怕之旅「昔日龜頭嶺」◈獅頭嶺坑左源)。

說回現今之龜頭嶺,山峰置有測量柱,屏風山「千溪」獨有景緻盡在眼簾,還可遠眺沙頭角海一帶;要上山峰不難,南面對下百多米有南涌郊遊徑環繞經過,三路均可上山,分別在C2505、C2506及平頂坳,前兩者較短較易,今由後者上山,途經龜頭石。

龜頭嶺公主脊、禾坑脊 (龜頭嶺>上禾坑)`*

左至右︰萬邊屋、禾徑山、紅花嶺
近至遠︰公主脊、海背嶺、禾坑脊、紅花嶺

龜頭嶺名稱之說,請參考遊記<<平頂坳>龜頭嶺>>。龜頭嶺山高486米,山峰以南下降近200米是平頂坳,接壤屏風山與南山,因此並無伸延山脈可言,然而其北面截然不同,順時針數起有新屋仔脊、公主脊、禾坑脊、海背嶺脊及羅屋脊。

由主峰西北方向下走百米後,山脊兩分,左脊彎曲西降至新屋仔村(新屋脊),右脊下降千多米後接公主山(公主脊),此時山脈轉向東北再展千多米到達禾坑坳(禾坑脊)。

海背嶺、新屋脊遊記︰海背嶺◈新屋脊
公主脊遊記︰公主山>龜頭嶺

猶記得2013年公主脊樹藤阻路,路徑不清,OSmap上並無路徑(及後已加上),今天再遊,絲帶路標處處,路徑清楚;而禾坑脊當年未能完成全程,今天再探,路徑依然不清。

今次旅程驚喜看到上次馬鞍山未能尋獲的羊角杜鵑,距離看齊香港原生杜鵑又近一步。


龍山◈軍事遺跡 (塘坑村>流水響水塘)`*

龍山軍事遺跡

難度︰初⭐⭐()

龍山位於粉嶺市區以東,山高370米,然而測量站設於山頂以西百米以外,高360米,測量站底下明顯見有昔日英軍遺下的軍事設施,除此之外山頂數百米劍脊撥開草叢,還可見到昔日塹壕和觀察站,劍脊東坡也有兩處石屎建築遺跡。

龍山山勢東西走向,東面接連流水響水塘、西面經塘坑配水庫可到塘坑村、南面山脊落九龍坑老圍、北面經輸電塔到祠堂村或布格仔路。

雙塘遊 (流水響水塘>鶴藪水塘)`*

鶴藪水塘

難度︰初⭐()

事有巧合,新界兩處,各處都有兩個小水塘,大小相約,形狀相似,距離相近:屯門有藍地水塘與洪水坑水塘;軍地有流水響水塘及鶴藪水塘,四塘同樣是灌溉水塘。

相關遊記:
藍地水塘--老虎坑
洪水坑水塘--丹桂坑(洪水坑)
鶴藪水塘--屏鶴石澗

上述屏鶴石澗應為最挑戰刺激;丹柱坑及老虎坑則平易近人;風景最美者應屬流水響水塘。今連遊軍地兩塘,流水響水塘及鶴藪水塘,兩塘都有易行路徑連接,因此人山人海,可惜冬季水塘缺水,美景有待雨季來臨。

屏風山之巔`*

屏風山

難度︰初⭐⭐()

屏風山對行山者來說,相信並不陌生,皆因衛奕信徑第九段經過此山,但衛徑只在其山巔以北對下走過,山巔以南景緻全被遮擋,不能欣賞屏風南面直崖對下的一大窩谷。窩谷由屏風山、黃嶺與麻雀塘山組成,谷內是南山尾與平山仔,兩地幅員遼闊,廢村遺址仍有跡可尋,河溪流經兩地,再入鶴藪水塘,昔日農地現為一大片荒草平地 (相關遊記︰平山仔遺址、南山尾禾雀花)。

屏風之巔可由W116以東轉向南行上山,路徑清晰,但仍要小心碎石細沙滑倒,山頂脊線為一劍脊,北面是急斜草坡,南面是岩石直崖,有兩石尤其凸出成懸空石台,至最高點後,四野並無障礙,可環眺八方,賞後可北行下山或繼續東行,兩者最終接回衛徑。

由於屏風山南面頂端是裸岩直崖,山線平順並無明顯孤峰,由西至東接近二千米長,從南面遠處觀看像似屏風。如此石屏風,大嶼山深坑瀝也有一個,但較小型,故稱小屏風,相開遊記:深坑瀝小屏風

可怕之旅「昔日龜頭嶺」◈獅頭嶺坑左源`*

昔日稱之「龜頭嶺」的橫出山嶺 (相片攝於新屋仔脊)

南涌與丹竹坑之間隔著龜頭嶺,龜頭嶺下有南涌郊遊徑經平頂坳連接兩地,今天由屏風山下至平頂坳,理應踏上郊遊徑西行可輕鬆到達丹竹坑乘車而去,但因好奇之心而踏上可怕冒險之旅。

南涌郊遊徑C2508西側樹叢有缺口小徑,小徑清晰易辨,稍為行入見有絲帶路標,不禁令人聯想此徑可接地圖舊路到達獅頭嶺村,當行至小徑盡頭是一小山崗,此小崗乃*昔日之「龜頭嶺」,絲帶路標續引至龜頭嶺之西山谷,不幸舊路已經消失,新闢之路似有若無,路標初時引路,深入後消失無蹤,路況於西稜時急斜,碎沙缺扶手,於西谷內藤蔓滿掛,勾刺植物阻途,時穿藤林過,時沿荒坑走,路徑不明需靠經驗闖關,最後接上獅頭嶺坑逃脫出村,關鍵是今次黃昏才走進陌生山谷荒路,能逃脫是幸運,不然要露宿山野 (發覺路徑不明,理應原路折返,讀者謹記)。

*昔日之「龜頭嶺」是現今地圖上標示「龜頭嶺」山峰以西靠南的一支山脈上,約300米高的小崗,小崗由主峰下走伸延,最後橫出百米至盡頭,盡頭三面急斜下墜,高空俯瞰如伸出的龜頭,嶺下龜頭嶺村,如今改作獅頭嶺村;而現今「龜頭嶺」,昔日稱之「大瀝嶺或大瀝頂」。

注意此路線迷路指數極高,只宜喜歡挑戰的「野人」。


今次之經歷可載於我與她「驚嚇旅途」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