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九華徑村◈歷史建築與人物`*

九華徑舊村22號曾氏祖屋(三級歷史建築)

難度︰初⭐ ()

2015年舊照,2020年文:

當年熱愛行山周處去,聽聞九華徑有歴史人物的足跡,村內建築中西合璧,於是計劃行程由九華徑出發經長坑村東側山嶺到葵興(記不起何解下午四時才由荔枝角站出發)。近日無意中看到九華徑新村寮屋於19年尾遭到清拆,查看資料後發現原來九華徑分新舊兩村,歴史建築擬評級多達十數間,歴史人物亦涉及兩岸名人,出現於不同的時間縱軸。相隔足足五年有多,整理舊相倍覺困難,唯過程中樂趣無窮,發現歴史建築擬評級列表中,只差三間沒有拍攝留下,想不到糊裏糊塗中也差不多盡覽。

九華徑原名「狗爬徑」,在金山南端兩條山脊間的峽長山谷之內,三面環山,往日非常隱蔽,隨著時代發展,現時山上山下已經發展,無人不知其位置,話雖如此,因其地理位置關係,相信到訪過的人並不多。九華徑舊村以曾姓族人為主,於1669 年(康熙八年)撤銷遷海令時移居該地,是原居民村落,而其西面的九華徑新村,則屬於安置滯港難民而建立的村落,於1949 年建村,當時村內著名的建築物是「天台精舍」。

截止2019年7月,九華徑舊村內有一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十二幢建築物被擬議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兩幢建築物不予評級。至於歷史人物方面,1949年前到此暫居的包括東江緃隊司令員曾生、著名畫家或作家包括黃永玉、沈曼若、陸志庠、楊太陽等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後,他們紛紛返回大陸。相反,來港避難的卻變成國民黨相關人士,包括國民黨第四集團總司令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影星林黛的父親),他們散居於九華徑新村,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也曾在此居住。

(部份資料來自周家建博士的九華徑舊村及鄰近地區研究)



荔枝角站>九華徑新村>九華徑舊村>長坑村東側山嶺>葵興

九華徑新村


荔景山路入村

九華徑新村

村口廢屋

村口廢屋

村口山上房屋

村內路德會小學復活堂

村內路德會小學復活堂

九華徑新村沿坑渠而建


回望新村寮屋

九華徑新村

村內球場

新村村公所

山上的「天台精舍」,建於1959年是當時的著名建築


華榮亭

過橋到九華徑舊村

九華徑舊村


28號B︰曾氏家祠(不予評級)

(建於 1900 年代,以紀念九華徑開基祖曾維亨的兒子)

村內舊屋


室內「土地公」

22號曾氏祖屋(三級歷史建築)

曾氏祖屋(1934 至 1937 年間建成),1940 年代終至 1950 年代初,曾有多位左翼知識份子和藝術家,如王任叔、樓適夷及黃永玉等居住於此。

22號曾氏祖屋(三級歷史建築)

23號村屋(如此木製格局樓宇,記憶中只有在元朗舊虛找到)

(著名畫家黃永玉與太太於 1948 年來港,曾住 23 號二樓的板間房,同住二樓的作家或畫家,包括沈曼若、陸志庠、楊太陽、李嶽南、考蒂克、端木蕻良、方成、朱鳴岡和單復,而樓適夷、張天翼和巴人(王任叔)則住在一樓)

著名畫家黃永玉提及當時飲用和洗滌的大石板水井


(想不到在未搜集資料之前,能夠拍攝留下上述如此色彩的23號村屋與水井!)

九華徑村雖是原居民村落,仍有不少寮屋

木窗

。。。。。。

一排相連6間房屋,左至右分別是︰44,43,42A,42,39,41號,除頭、尾兩間不列於歷史建築表內,其餘四間都是「擬評3級」︰

左︰44號(普通村屋)、右︰43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

(43號建於19世紀末,是村內較具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有別於村內中西混合式房舍,43號採用傳統中式建築風格)

中︰43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右︰42號A(曾氏古屋,擬評3級歷史建築)

42號A及42號(曾氏古屋,擬評3級歷史建築)

村內一角

42號A、42號及39號(曾氏古屋,擬評3級歷史建築)

 (39 號、42 號及 42A,建於 1927 年,興建者乃振焜祖後人,先後興建 42 號及 42A 號兩幢建築物,及後為其親戚興建 39 號樓房)

左︰39號(曾氏古屋,擬評3級歷史建築)、右︰41號普通村屋

雕花

。。。。。。


保康寧藥行

村口


意猶未盡,返回村內再探(舊村寮屋)

舊村寮屋

舊村寮屋


。。。。。。

九華徑舊村 30 號及 32 號約在 1937 年由振焜祖的一位後人出資興建︰

30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

左、中︰30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 右︰32號曾氏祖屋(擬評3級歷史建築) 

左、中︰30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

左︰32號曾氏祖屋(擬評3級歷史建築),右︰34號普通村屋

。。。。。。

34號普通村屋

左︰5號,中、右︰4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
(1930年代,曾氏後人興建)

留意兩屋(4號、5號)不同顏色

村內一角



4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

55號A寮屋

左︰14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右︰13號曾氏外祖祠 (不予評級)

(13 號約建於 1905 年,以紀念曾華翰(華翰祖)的岳父)

13號曾氏外祖祠 (不予評級)

左︰14號(擬評3級歷史建築)、右︰13號曾氏外祖祠 (不予評級)

(14號於1920 年代初由華翰祖的後人所建)

14號樓頂︰囍


鐵窗

養正學校

(東江緃隊司令員曾生於 1936 年曾在養正學校教書,香港淪陷期間,九華徑一帶是進出九龍及新界的交通要道,故成為東江縱隊盤踞的範圍)

養正學校

瓦片屋頂

九華徑舊村


33號 舊屋

10號曾氏大宅 (擬評3級歷史建築)

(10 號曾氏大宅建於 1910 至 1920 年代,以花崗岩建成,採用了包括游廊和西式方
柱的中西混合建築風格,1940 年代後期大陸內戰期間,曾用作臨時收容所)

10號曾氏大宅 (擬評3級歷史建築)

鐘山台,離村

長坑路

長坑路遠眺九華徑新村

九華徑新村




嘩!

松鼠 (17:55)


長坑村東側山嶺

18:10 已黑

穿越竹林

石籬邨後山


18:40 石籬邨後山,此處岔口有路上山至金山主脊線




18:55 怡峰苑

(來自周家建博士的「九華徑舊村及鄰近地區研究」)

<<🚩九龍(山徑及海岸)>>